收益管理属于战术性或“程式化”决策。决策器的长短,取决于旅客的订座趋势。在国内航线上,旅客大多是起飞前一周内订座,导致收益管理的决策时间大都集中在一周之内。这显然增加了收益管理的节奏和密度,同时也增加了决策的难度。
众所周知,这一订座周期不利于航空公司。许多人曾尝试改变这一“倒长尾”趋势。但效果不彰。要改变这一趋势,需要各航空公司的运价、收益管理和销售部门通力协作,诱导旅客提前订座。
由此可见,收益管理的成败与本公司其他部门密切相关,也与共飞公司密切相关。如果说收益管理与其他部门有什么不同,就是它的“技术含量”更高,对从业者的技能、知识、修养和沟通能力要求更高。正因为如此,在最近的几十年中,收益管理为世界各航空公司输送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。国内的收益管理,在过去十几年中已从鲜为人知到获得一定重视;有些收益管理从业者还走上了更重要的岗位。这是个不小的进步。这一进步既有赖各位从业者的努力,也是大家的骄傲。随着收益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,其重要性将进一步获得认同。
企业要成功,必须善用最优秀的员工做最重要的事。收益管理部门之所以是航空公司最重要的决策部门之一,是因为它决定着公司唯一可售资源的分配方式,因而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盈亏。这就给从业者平添了几分压力和使命感:一方面要求他们脚踏实地,时刻保持旺盛的经理和清醒的头脑,管好每一个航班;另一方面要求他们高瞻远瞩,面向未来,把握大的趋势。
未来始于现在。无论是为了收益管理的成功,还是为了个人和公司的前途,收益管理从业者都需要不断重现自身的学习、锻炼和成长。重要岗位对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帮助,但成才之路却靠自身的努力。除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实用技能,收益管理从业者还需要有强健的身体,并具备分析能力、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,特别要掌握价值判断能力。这是职业的要求,也是时代的要求。
管理的基本任务,就是以最优化的方式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,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。高效的定义,是产出和产能的平衡。在收益管理中,产能就是从业者的智能、技能、和体能,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工具和业务环境。
产能的增长,就像农作物的生长,是循序渐进的,并需要充分的养料和辛勤的耕作。正因为如此,各位应该把自身能力的增长视为自己和公司的头等大事。因工作而疏忽身体或忽视学习,无异于杀鸡取卵,为管理大忌。只有强健而知识充沛的员工,才能创造出强健的公司。这一点,值的牢记。
杨思梁2010年5月於武汉。
第六届PROS中文收益管理研讨会序
2010-05-24
我么也下不到这个防火墙软件啊?
安溪殿下
孩子你寂寞了把。你别写航空了,我看不懂呀~~air 是flash ari么
咱们的收益队伍的正规化精准化,还得先从人着手,现在似乎能看出M总的决心和采取的动作,不是大刀阔斧,而是润物细无声,这样我觉得更好。
按照你的这个逻辑,以后谁再进收益就算精英了。我要努力!
汗,CA的做法~~~
看来我们的收益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人员配备跟这个要求差距太大了
在CA,要控航线,都是层层选拔的人才,收益挑剩下的才会放到别的部门。
这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吧
杨思梁 是博主?